梦里水乡,西塘古镇
我的江南环线自驾游浙江段最后一个游览地是著名的西塘古镇。
作为一个古镇控,这一路我们已经游览了无数个古镇古村,因此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西塘古镇自然是不会错过的,而江南水乡古镇许多同质化的东西,让我们时隔十一天后,因从两个不同的入口进入而两度前往同一地重复游览,尽浑然不知,也就成为了这次旅行中最大的乌龙。
西塘古称斜塘、平川,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地交界处,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
西塘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交壤之境,素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因此是吴越地方文化最为浓郁的千年水乡古镇。
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形成了西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古镇内有保存完好的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规模之大和保存之完好是江南少有的,也是我们本次江南之行已游览过的所有古镇镇中游览面积最大的一个古镇。西塘古镇有“三多”,即桥多、弄多、廊棚多,老街区内有石桥27座、古弄122条和千余米长的廊棚,拥有烟雨长廊、送子来凤桥、石皮弄、西园、环秀桥、醉园、烧香港、永宁桥等众多的景点,需花费较长的时间,慢慢游览品味,因此即使我们两度游览也只能算是匆匆过客,走马观花,加之两次游览都是烈日当空,温度高达42度。
进入景区,跨过一座木桥,登上一条长廊,但见河道里一条悬挂“护国随粮王”船帆的彩船,就停泊在河道里。
为纪念明朝时期的一个清官而建立的地方神庙,护国随粮王庙,亦称“七老爷”庙就建在景区的当口。
相传明朝崇祯年间,嘉善一带闹旱灾,处处都是饥民。当时有个姓金的老爷,家中排行老七,人称金七,是个朝廷押运皇粮的小官,他不忍见百姓挨饿,便将皇粮拿出来赈灾,但又知私放皇粮乃犯国法之罪,于是就在雁塔湾投河自尽。当地百姓为纪念他这个好官,于是筹资建造了“七老爷庙”供奉七老爷和七夫人。在七老爷投河自尽后朝廷查清真相,追封为“利济侯”,后又加封为“护国随粮王”,七老爷庙便同时改名为“护国随粮王庙”。
嘉善西塘护国随粮王庙作为西塘的地方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都要举行七爷出巡庙会,庙会期间有跑马戏、踏白船、荡湖船等民间文艺活动。如今西塘每年的旅游节也以这一天为开幕日。
对于一个自古畏官甚至仇官的国度里,官视民为草芥,民视官为高高在上的老爷,百姓却筹资为一个为民赴难的官员建庙,绝非西塘一地,那每一地都建有的城隍庙里供奉的都是为当地百姓做个好事善举的官员。那些仅仅是尽到自己本分的清廉义善的官员,能够被百姓认同,甘愿为他们塑身建庙,时代享受百姓祭祀烟火,与朝廷敕封矗立在中国乡村成像的一座座节孝善义牌坊门楼一样,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导向和道德标杆。
然而,历经百年变革后,由于受极端错误思想的误导,以及肤拜泛滥,国人普遍筹福、愁观,国民道德伦理水平每况愈下,国人还会在每一地为馆员筹资建庙吗?那么我们拿什么来重塑文化自信?中国还能续写仁孝节义的历史文化篇章吗?
“护国随粮王庙”里的香火并不兴旺,与财神庙相比,显得十分的清冷,进出的游客也只是再次拍上几张某某到此一游的打卡照,就匆匆赶往人气鼎沸的打卡热点而去。
那些并非出自信仰到寺庙烧香敬神的国人,或为升官、或为发财、或为婚姻、或为避灾祈福,唯独没有灵魂忏悔,其实在大多数国人的心里,到寺庙烧香许愿,仅仅出自功利而并非出自信仰和敬畏,总想用廉价的香火钱,换来高昂的回报,如同那些满嘴高调的馆园一样,其实在他们的内心里,没有敬畏,也没有真正的信仰,有的只是权谋和政治功利,这也许正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作为一个已经被教化为彻底的无神论者,以及还保有一丝人文情怀的我,历经人生的历练和感悟,心中已经没有了那份逐利的功利思想,也从不到寺庙烧香许愿,就像从不奢望到彩票站花几元钱中百万大奖一样,然而面对这位为饥民赴死的清官则是例外,心中总会升腾起敬仰之情。
骄阳下的西塘,蓝天白云,河岸边花红柳绿,随风摇曳的柳条,卧波绽放的荷花,河岸边粉墙黛瓦的古民居,载着游客的乌篷船,这一切都给这江南水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那一排停放整齐的游船就是水乡的标配。
这桥亭和小桥流水人家,更不彰显江南水乡特色。
而临河而建的廊棚,更是西塘古镇亮点之一。
位于西塘古镇南苑路的烟雨长廊也叫风雨长廊,简称雨廊,是西塘古镇的核心景点之一。
雨廊在不少江南古镇中都有,它也是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外观看来就是有木柱支撑、带有瓦片屋顶的街道,在多雨的江南建这雨廊,主要为来往行人遮风挡雨和歇息之用。而西塘的雨廊很有特色,若是在雨天行走在廊棚下,或歇坐在廊棚的长椅上,耳听着淅淅沥沥的雨水声,眼望廊外河道里水雾迷蒙的景色,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因此西塘的雨廊也就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烟雨长廊”。
西塘的雨廊总长将近千米,大多为临河而建,烟雨长廊的廊棚从街头延伸至河边,圆木柱支撑着一层斜斜的屋面。走在廊中,可以逛逛沿街各色店铺,也可歇坐在沿河一侧的长椅品茗赏景。廊棚边有各色小吃,河道里时而有摇橹船载着游客的游船缓缓而过,清晨如果矗立桥头,满眼看到的是氤氲的雾气与人来人往的烟火气,与蒙蒙细雾,细密的交织在一起的江南小镇市井日常的旖旎风光。
骄阳下我行走在人声鼎沸的廊棚里,脑海里确是想象着日落暮色中的烟雨长廊,我想那应该又是一番景色吧。此时我的耳畔突然想起那首那优美浪漫的诗句:“西塘亿,最忆是长廊。千盏灯笼脂粉色,八方舟楫杜康香,依水看斜阳。”。
江南水乡的雨廊,与众多的西洋建筑的骑楼,在功能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有着为行人提供遮挡风雨的功能,这在多雨的江南的古镇中也屡见不鲜,它其实体现了一种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利他的人文精神,可惜这种人文精神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变革中早已丢失,即使在这西塘古镇留存下来的廊棚,除了可以给人遮风挡雨之外,过度的商业化,已经使得原本的人文情怀变了味,这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长廊、古弄、石桥和古宅是西塘古镇最值得慢游细细品味的地方。小小的古镇被小河一分为二,河岸边古民居,被众多的桥梁沟连,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行走间,都是古桥廊棚,眼到之处,皆可成景。
作为江南水乡古镇,这里有着众多的古桥,它不仅将水网密布的古镇河岸两边的道路和民居连接了起来,也因为每一座桥背后的故事和美好传说,在构成古镇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的同时,又为古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塘古镇有9条河道把镇区分成8个板块;24座古桥又将其中五个区块连成一体;122条连通繁华古街的里巷,贯穿深宅大院的陪弄,还有面街接河的水弄,共同编织成古镇的秀美版图。密布成网的河道,纵横交错的石桥,曲折蜿蜒的巷弄,芳香扑鼻的老酒,临河而建的长廊古宅,无处不流淌梦里水乡的神韵。
被当地人称之为平桥的永宁桥,东西走向市河杨秀泾再次与南北走向的胥塘河在此交汇,因此成为了古镇的交通中心。桥西为西街和烟雨长廊,桥东为塘东街和烧香港。河北岸朝南埭廊棚,北连繁华一时的古街——北栅市,南往今日西塘最热闹的商业街——西街,旁边就是西塘以前最繁忙的水道——烧香港,桥上行人络绎不绝。因此这里也成为了众多游客赏景拍照的最佳位置。
连接着烟雨长廊和繁华热闹的西街的环秀桥,跨当年的小桐、北翠两圩,是西塘最早的高桥,相传在晴天时站在桥顶可北望太湖边上的青山。而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处于夜幕之中,站在桥顶远眺水乡,但见灰墙白瓦层层叠叠,两排大红灯笼在河道边高高挂起,河中乌篷船随波摇晃,亦是一番浪漫美景。太多的行人几乎挤满桥面,每一处拍照的最佳位置都被人抢占,这也许是游览所有景区无法回避的现实。
送子来凤桥
在古镇西街北侧、小桐街东侧,地处烟雨长廊中部有一座三孔石板桥,它有一个寓意祥和的名字叫“送子来凤桥”,当地人也叫它“晴雨桥”。一是它连接烟雨长廊,处在古镇游览的核心位置;二是由于它的造型别致,又有“送子来凤”的寓意,是西塘众多古桥中游人必经的一座桥,桥旁停满无数的游船,也是古镇的第一码头。
送子来凤桥
送子来凤桥初建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传说建造时,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遂取名为“送子来凤桥”。该桥经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两次重修,后又于1997年重建。桥宽10米,桥正中有花墙相隔,将桥分为两边,行人可各走一边。桥顶有棚,红颜黛瓦,古朴又新颖,两边有护栏,且有长条石座供人休息。
送子来凤桥
送子来凤桥的造型很独特,桥的中间被花墙南北隔开,南边属阳为台阶,北面属阴为斜坡。据称凡新婚情侣过此桥,男左女右,可卜贵子。因此又叫"滴水晴雨桥"'谐名"情侣桥"。走这座桥还有点讲究,男子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走斜坡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因此有无数对情侣在此海誓山盟,缘订三生,也不乏有人在这题字涂鸦,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的期盼。因此它也是众多桥梁中游客打卡的重要景点之一。
位于中国酒文化博物馆附近的万安桥,与它成九十度角的拱桥安泰桥,共同构成一幅双桥图,也算是古镇一景吧。
行走在古镇,有许多反映西塘古镇民俗文化的诸多场馆分布其间,给我们认识古镇提供了另外一个窗口。有与古镇同步齐名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博物馆。在其馆内设立了青铜器馆、陶器馆、瓷器馆、珍宝馆、品酒区等多个展厅,与酒文化实物一起在这里陈列展示。
位于烧香港北的木雕馆,陈列着250多件明清以来以西塘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民居建筑木雕,有梁架、梁垫、撑拱、雀替、格窗等,无论是为我们认识古镇木雕技艺,还是古建只是,都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地。
此外还有江南瓦当陈列馆、“纽扣博物馆”、根雕馆等众多的具有私人收藏性质的收藏馆,让我们在游览古镇的同时,感受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艺术。
古镇有众多的街巷和弄堂,那些长短不一的街巷弄堂据说有数百条,那里历史悠久,宅院深深,每一堵斑驳高大院墙后面都有昔日大户人家的宅院,每一扇开启或者紧闭的大门后边,都藏着无数的故事。明代时期的唐、王、赵、陆四大人家,明代以后又有倪、蒋、朱、卜、陆、冯等大户人家,他们就居住在这街巷弄堂里。行走在这里,就仿佛时空穿越,驻足此处,你能够听到远逝历史的脚步,放眼望去,都是过往留下的印记。
兜兜转转来到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在王家“种福堂”和冯家“尊闻堂”之间有一条细窄的弄堂叫石皮巷,全长不足百米,最窄处不到一米,抬头望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有西塘一线天”之说,因此这里也成为人们的一个打卡点之一,我也不能免俗。
石皮弄
石皮弄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石板路下面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排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排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狭窄幽长的弄堂里只有那点缀在弄堂里的红灯笼,尽显江南古镇韵味。墙壁斑驳的墙皮和这地下被时光打磨光滑的石板砖,无不刻下时光流逝留存的痕迹。
西塘有位于塔湾街西塘望族王氏的私家园林醉园,也有于现代文化名人结缘的西园,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文化,因而西园是西塘所有景点里面,最值得逛的一个园林了。
西园位于古镇苏家弄,是一处具有典型江南园林风格花园,也是西塘古镇最大的私家花园西园,系明代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民国9年春即1920年,吴江柳亚子偕同陈巢南来西塘,与镇上文友余十眉、蔡韶声、陈觉殊等在该园吟叙合影, 仿北宋李公麟所画表现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人雅集的《雅集图》,将照片取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为纪念柳亚子,命名为“西园”。
“欲凭文字播风雷”以提倡民族气节,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志的南社主要成员,都曾经在西园游园赋诗。
现在的西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
西园原先不过是一座普通私家小花园,弹丸之地里园内亭台楼阁很少,曲桥荷塘面积也不大,无论是规模,还是精致程度,以及名气都不能与苏州园林相提并论的园林,因为有了当代历史文化名人曾经留下的一段佳话,以及历史上的历史文化典故,从此便有了些许名声,也成为了到西塘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园被毁,园内假山石被碾碎做了水泥厂的原材料,荷塘被填,亭阁被拆。现如今的“西园”,早已不是当年柳亚子会友雅聚的西园了,而是1990年为了旅游开发而移址重建的。
重建的西园自然少不了小桥流水、石狮、门厅、水榭、曲桥、假山、凉亭、人工瀑布等。但对于游览过苏州园林的大部分游客来说,这里的景致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加之是移址再建的景点,若无柳亚子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噱头,它就是一座再也普通不过的供人游览的公园而已。
中国园林"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在西园内东侧假山上有“听涛轩”茶室上得到了体现,只见假山上植有一棵高数丈的白皮松,让人联想到自然界连绵的松林,风动树摇,涛声阵阵的景象,因此给此处取了一个十分风雅的名字“听涛轩”。
假山上有座六角亭名为“醉雪亭”,西塘八景之一的“小山醉雪”就在这里。
现在园内有“朱念慈扇面书法艺术馆”、“百印馆”、“南社陈列室”等展馆。“朱念慈扇面书法艺术馆”展出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念慈先生的精品扇面一百余件。“百印馆”里陈列着由杭州西泠印社组织的国内外百名篆刻家篆刻的一百枚反映西塘风情风貌的印章,印花和边款。这百枚印章表现的是西塘百景。
昔日的西园几经易主,而原来的西园,早已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之中,怎不让人悲叹!
匆匆走出如今的“西园”,我不禁在内心里诘问:
不知西园的假山石碾碎后化作水泥能够折价几许?
也不知亭台楼阁拆除的砖瓦构件是不是修建猪舍茅房和变成一堆瓦砾?
被填平后的荷塘还能看到昔日的荷塘秋色吗?
重建西园不知花去了纳税人多少银两?
为什么前人作孽要后人买单?
带着这样沉重的心里我匆匆逃离西园。
西塘数条老街,而西街,既是西塘最具代表性的街道,也是古镇最繁华和景点较为集中的街道。
西街是西塘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上下两段,古时候以东为上,西为下,所以有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
西街有着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宽度仅供农民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宽度。由于临街房屋二楼以上常常还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的楼屋近在咫尺,搁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晒被,打开窗户就可以倚窗谈心,构成一道别致的小镇风景。因此这样的人居环境,是许多人向往的梦乡。
西街上景点较多,石皮弄、种福堂(王宅)、西园、中国钮扣博物馆、江南瓦当陈列馆等景点就自西向东分布于此。
位于西街的烧香港,是西塘古镇最早的繁华中心。烧香港得名于一条叫烧香港的河流,其来历是以前河道两岸庙宇众多,善男信女们乘着小船来此烧香,故名烧香港。港的北岸、南岸的街道则由此被称之为香港北街、南街,统称烧香港。沿着水边的街道行走,满眼都是古旧的建筑,给人一种回到过去时代的感觉。烧香港的“港”含义,一为街道,二为河港。
烧香港早期为富人居住的地方,且民居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在这里,能够找到昔日古镇的影子,也能感受到古镇的魅力。
烧香港是西塘东部的一条港汊,这里的北街和南街也是西塘东部最主要的游览区域,明清木雕馆(余庆堂)、圣堂、倪宅和五福桥都位于这短短的一条港汊的两岸街上。这些景点虽说都已游览,但并没有激起我心中太多的波澜。
行走在烧香港,小河悠悠,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阻止河岸崩塌或冲刷的石驳岸里,镶嵌着一个个供船舶停靠的石河埠,千百年来就那样固守着这水乡古镇,解缆摇向远方的乌篷船与流淌的河水,仿佛带走了这里的历史记忆,而那些在此观光游览的游客又有几人愿意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回望失去的过往,因此看到也许有一天将彻底淹没在商业大潮的古镇,心中一丝淡淡忧愁萦绕心头。没有了古桥、街弄、廊棚、园林,只有满目的商流,古镇还能成为人们心目中梦里水乡吗?
一条条古弄,连绵屋宇的幽巷,前通河后达田,中间曲径通幽,这样的布局就是古镇原来的底色,也是古镇留存下来的过去通向现在的阡陌路径。每当我行走在幽深的古弄幽巷,心中总有一种穿越感,总能怀起对过去的追忆,也让人心生无限的联想,这也许就是古镇的魅力所在吧。
无论是护国随粮王庙里为百姓舍命救难的官员,还是昔日浓缩江南园林金华市的醉园;无论是勾连古镇的几十座古桥流传的美好故事,还是让人忆西塘,最忆是长廊的烟雨长廊;无论是散落在古街上的博物馆和陈列馆,还是古弄幽巷里的深宅大院以及保留明清特色的古民居;无论是圣堂里缭绕不灭的烟火,还是倪天增祖居陈列馆,以及王宅、薛宅老院逝去的故事;无论是塘东街一带的酒吧、烧香港的旧时繁华,还是密如蛛网河岔里的乌篷船;无论是白天的喧哗,还是黑夜里水面上浮动的灯火…西塘古镇都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