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堪称是朱元璋的“萧何”,在元朝末年的乱世,李善长投靠朱元璋并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将朱元璋内部的事情办的井井有条,有力的保障了前线将士们的后勤。明朝建立后诸多礼制等都有李善长的参与,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
李善长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封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这待遇已经是相当好了,可惜李善长没有这个命。
洪武二十三年,受到胡惟庸的牵连,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这位为大明朝的功臣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
徐达是明朝顶尖的武将之一,也是朱元璋麾下武将排名第一的将领。自参加义军后,他跟随朱元璋一路征战,先后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1367年,徐达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率领大军北上,次年攻入大都将元顺帝赶回到草原上,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明朝建立后,徐达长期在北平驻扎并多次出击北元。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封徐达为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在这之前,徐达还被封为右丞相,是所有武将中官职最高的一位。
徐达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次年去世,终年53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肖像位列功臣庙第一位,开国六王之首。传说中徐达得了背疽,朱元璋得知后赐给他一只烧鹅,徐达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吃完烧鹅就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徐达一家出了两个国公,他的魏国公由长子徐辉祖一脉传承下去,他的三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帮了朱棣的大忙,朱棣即位后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此后定国公就由徐增寿的后人传承下去,这两脉与明朝共存亡,一直到明朝灭亡才断了传承。
汤和跟朱元璋是发小,朱元璋参军时汤和已经是千总,后来汤和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参与平定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诸多战役,也参加了明朝初年对北元的作战。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封汤和为开国辅运宣力武臣、散阶荣禄大夫、勋阶柱国、爵封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再一次大封功臣时,汤和得到了晋升,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大都督府左都督、左柱国、信国公,议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汤和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告老还乡,离开了朝廷这个是非之地。晚年朱元璋非常想念汤和还特地把他召到宫里面见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汤和在家中病逝,终年70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命塑像祀于功臣庙,配享于太庙。汤和也成为明朝少数能够善终的开国功臣之一。
蓝玉也是明朝出名少有的一位悍将,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元朝末年一直在常遇春帐下作战,功劳并不是很明显。他的主要功劳都是在明朝建立之后打下的。
明朝建立后,蓝玉先后跟随徐达、傅友德、冯胜征战各地,他自己也作为领军统帅出征。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洪武二十年,蓝玉跟随冯胜出征北元,期间冯胜获罪,蓝玉接管了部队。次年蓝玉率军一直打到捕鱼儿海,在这里大破北元,基本上摧毁了北元的官职体系。此一战使得蓝玉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个能够打到这么靠北的武将。
蓝玉影视形象
自徐达去世后,蓝玉成为武将中的翘楚,他也开始渐渐变得居功自傲,加上他是太子妃的舅父,所他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然而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开始了又一波的屠杀功臣之旅。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huán)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趁此机会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此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张良”,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算是半仙一样的人物,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曾经是元朝的进士,后来投靠了朱元璋,受到朱元璋的礼遇。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成为大明的纪委书记。
刘伯温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被封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这个册封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朱元璋如此重要的一位谋臣竟然只被封了一个伯爵,食禄还不及李善长的十分之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入京谢罪后不久就去世了,终年64岁。
邓愈16岁就开始领兵抗元,1355年率领部下万余人投奔了朱元璋,成为朱元璋麾下非常重要的一位将领。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邓愈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参与军国大事。俸禄三千石,并授予子孙世袭的凭证,成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
邓愈
之后邓愈又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在班师回军途中病逝,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冯胜跟哥哥冯国用一同投奔了朱元璋,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冯胜一路南征北战,功劳仅次于常遇春。明朝建立后冯胜也参与了被北元的作战。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冯胜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参与军国大事,并封为宋国公,年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冯胜
洪武五年(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都没有获胜,唯独冯胜斩获甚众 。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担任大将军,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遭到无罪赐死,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常遇春是朱元璋帐下第一猛将,在朱元璋所有的武将中也是仅次于徐达的存在,有“常十万”之称。自投奔朱元璋后,他每战必为先锋,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平定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常遇春与徐达率大军北上直取大都。
常遇春
洪武二年(1369年)元军攻打北平,朱元璋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再次救援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大军回师途中,常遇春在军中暴毙,时年40岁,听到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后朱元璋非常震惊,下诏追赠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因常遇春功劳很大,所以就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俸禄两千石。
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曹国长公主的儿子,出生于至元五年(1339年),比朱文正小三岁。李文忠12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就带着他到处流浪,两年后在滁州遇到朱元璋,从此父子俩就跟着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后非常喜欢他,就把他收为养子,让他跟随自己的姓,于是李文忠便成了朱文忠。
至正十七年(1357年),18岁的李文忠以舍人身份率军支援池州,这是他第一次领兵作战,此战李文忠击败天完军,战功为诸将之首。此后李文忠多次以监军的身份随军出征。
自至正二十二年到至正二十七年,李文忠率部与张士诚部大战多次,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恢复了本姓。
李文忠
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与北元作战,常遇春暴毙后,李文忠统帅这支部队与徐达大军会合,大破敌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文忠因功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此后李文忠多次率军北征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又任命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这样一来他就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和全国最高学府的负责人。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