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贞(856年-924年5月17日),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末至五代时期藩镇、军阀,官至凤翔、陇右节度使,封岐王。
如果没有李茂贞的五代,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对于这样一个可爱的小人物,我实在很想写关于他的故事。—小吏
最初的他只不过是个兵长,扎兵驻守在凤翔一带,作为兵流子实在活的潇洒快活。虽不是高官,但有小乐。时来运转般,当时唐僖宗因叛乱来到凤翔避难,李茂贞作为小小的长官,成为皇帝身边一名光荣的近卫军官。没有功劳也有不少苦劳,加上天天在皇帝身前转悠,唐僖宗对他印象极好。叛乱平定之后,提拔他为凤翔,陇西节度使,并赐名李茂贞,和皇帝成为了一家人。皇帝赐本家姓名,在当时真的是无比荣耀的事。
公元890年,又封李茂贞为陇西郡王。而走到这步,李茂贞才花了5年,速度之快不说乘火箭,高铁速度绰绰有余。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李茂贞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他开始不听朝廷指挥,我行我素,还大肆给自己封官加爵。逼得皇帝皇帝不得不腾出手来敲打敲打他。派兵镇压是惯常使用的招数,不过朝廷吃了几个败仗,明白李茂贞不是好收拾的主。(朝廷统治力不够,地方便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这是当时各路藩镇的普遍心理)屡战屡败的战绩最后让皇帝不得不把宰相赐死以平息李茂贞的怒火。话说宰相真的是关键时刻拿来宰卖的。
画江湖中的李茂贞,居然是女性
自此,老李头尝到了甜头。随后嚣张跋扈直接升级把皇帝“绑架”到自己地盘上的份上,给张白条让签字画押给自己加官进爵。不过这闹得有点过了,明面上各路节度使之类的都还受着中央统辖,老李头人微地少,先后两次分别都被强势镇压。
打了败仗了,但为巩固人心,李茂贞决定就去部下家里大吃一通,然后结结实实睡了个大觉。据说这是为了安抚手下的无奈之举。李茂贞:“我吃喝玩乐可都是带着任务出门的,你们放心,跟着我有肉吃。”就是这样无大才却有小勇的人给历史绘上嬉笑的一笔。
两次失败对他打击不小,自此他开始收敛羽翼。当朝廷忌惮他什么时候会再次出击时,历史总是这样出人意料。作为大忠之臣的李茂贞的灰色头像开始跳动,他开始老实起来,本分地耕种他的一亩三分地。而朝廷的反应呢?居然是息事宁人。也难怪,当时起火的不止李茂贞这一处。不仅如此,做了这么多出格的事,揭过这茬大家就还是好朋友。但李茂贞不仅没获罪,还被加封为歧王。因为此时唐王朝有另一个人物需要盯梢—朱温,以至忽略了李茂贞这条小蛀虫。此种情况,李茂贞在自己的封地里活得相当滋润,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担心过自己会被人阴下马来。唐王朝对待李茂贞的做法给了其他藩王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而也是这个信号,开启了接下来的乱世五代。唐朝已经不再是凶猛的老虎,它连自大的兔子都无法处理,还有什么可怕的?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称后梁天子,唐朝灭亡。
而李茂贞面对改朝换代是怎么做的?按道理,这些年他的低调行事,本应该接着浑水摸鱼,臣服后梁就好了,或者自己起兵造反。然而,他继续沿用唐朝的年号,直至后梁被灭也没有改变。说到这其中有什么阴谋?我觉得应该是他单纯地想这么做而已。当不承认后梁的其他藩镇王都先后称帝,李茂贞还是做着他的歧王,继续做自己的土皇帝。(可能他的志向如此,当时他已经51岁,老态思想可能也有关联)在这期间,虽没皇帝之名,却做着皇帝该干的事,给自己的老婆封皇后(成为历史笑谈,皇后的丈夫居然不是皇帝),称自己的住所为皇宫。皇帝有什么,他也照样来一套。(据史料说明,李茂贞对待下属百姓和亲人真的不错,其为人极其孝顺)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口嗨行动,但,就是不称帝!不过就不臣服后梁,依旧坚称唐国号这点确实令人敬佩。
以至于后来李存勖灭掉后梁,重又恢复大唐时,对于这个“旧朝老臣”还加封为秦王,与唐太宗李世民封号相同,可想而知对他还是心存不少敬佩的。于是,一个忠贞爱国的李茂贞就此在历史画上了自己轻描淡写的一笔。改封不久,李茂贞便病死,时年六十九岁,谥号忠敬。在这乱世中得到善终,实在难得。
说李茂贞没有称帝的想法,实在是没法子。他所在的封地在陕西西南部,纵然有地理优势,但其实并没有称帝的资本。以前的时候确实是个肥地,他接手时却由于之前开发过度,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据说他为了防止百姓偷点火,禁止木柴树枝之类的进城。有位伶人讥讽他说:“臣请一块禁月亮之光。”意思是:你还不如把月亮也给禁止在城外。虽是故事,但尤可以反应李茂贞的节约。
这点令人费解的同时,也不禁令人遐想连篇。我想可能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有可能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毕竟后梁才刚得天下,总不能立马拿前朝忠臣开刀等等原因。总之他就是这么做了,也确实为了涨了很多粉丝,比如我。
他本是一个兵流子,得到权力之后便膨胀,类似于今天的暴发户。担有清醒的认知,两次失败无异于醍醐灌顶,使他认识到自己才能有限。对于他的定位,历史的男二,嚣张有余而英雄不足。
最后用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作为总结:茂贞居岐,以宽仁爱物,民颇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