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长波理论的提出者是(当前经济状态,与50年前存在惊人的相似)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9:06:50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繁荣与萧条存在着周期性规律,不同理论构建的经济周期有长有短,驱动因素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就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长波经济周期理论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以科学技术为驱动的40-60年的长经济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康波理论”或“长波理论”。

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开始,技术变革不断引领着经济发展。康波的理论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就是科学技术,并且科学技术也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周期。

康波将40-60年的长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回升。

其中以创新性技术变革为起点,前20年是繁荣期,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颠覆,经济快速发展;接着进入大概5-10年的衰退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衰退期之后的10-15年是萧条期,在这期间经济缺乏增长动力;最后会进入10-15年的回升期,孕育着下一次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

有关长波经济周期理论目前受到比较广泛认可的划分方法是荷兰经济学家雅各布•范杜因的划分方法。在他的划分中全球已经经历过四轮完整的康波周期,每一轮都有一个突破性的技术革新,比如纺织工业和蒸汽机技术、钢铁和铁路技术、电气和重化工业、汽车和计算机。

在这个理论支持下,有人提出观点,认为曾经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滞胀”现象在未来十年可能会重演。

所谓“滞胀”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个单词的结合。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一般会在经济周期的两个不同阶段交替出现,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却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难题。

而50年过去了,进入2022年,如果我们对比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就会发现,当前的经济状态与50年前惊人的相似!

当前经济状态与50年惊人的相似!

首先是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

回顾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自1951年至197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7%,意大利达到16%,美国达到5%。

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呈现正相关,这种货币供应量的激增,导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极高。

而50年后的今天依旧出现了这种情况,次贷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长达十几年一直在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04月,货币和准货币M2供应量为2499710.9亿元。市场上的货币供给泛滥,进而推高总体物价水平,带来高通胀的问题。

其次是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在上世纪70年代大宗商品经历了一波疯狂的涨价。有关数据记载,1945年国际石油价格每桶1美元,28年后,石油价格在1973年达到每桶3美元。随后爆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夺回石油定价权,并且大幅提高石油价格,在1981年国际石油价格直接飙涨到每桶32美元。

这个事件是否让身处2022年的你倍感熟悉?自今年开年以来受国际局势影响,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一路高涨。

截止2022年3月2日WTI原油期货上涨超过8%,每桶价格达到111.69美元,创2013年8月以来新高。纽卡斯尔NEWC动力煤价格为每吨446美元,单日飙升140.55美元,仅在三个交易时间段内,涨幅达到了87%。

对于大宗商品涨价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市场上货币泛滥,资本进入大宗商品领域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必然抬高生产成本,导致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

除此之外,财政赤字现象频发。

财政赤字的存在也会挤占民间资本可支配的经济资源,增加实体企业的成本,进而导致物价上涨,并且财政赤字会严重影响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在2004年至2006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分别达到4120亿美元、3190亿美元和2477亿美元。这也使得美国政府在爆发次贷危机之后无法通过政府加大投资达到干预市场的作用。

而从2018年开始美国又连续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并且连年创新高。美国2018年-2020年财政赤字分别为7790亿美元、9840亿美元和3.13万亿美元,数值惊人。

我们再回溯到50年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1965年至1973年中连续8个年度出现财政赤字。为解决赤字问题,西方国家采取赤字货币化的措施,滥发货币,加重经济泡沫化。

50年的前后,为何如此雷同?

那么究竟为什么50年前后会有如此多雷同的经济现象呢?

一方面是与50年前后推行的货币政策相同。

50年前西方恰逢反凯恩斯主义思潮,转而推崇货币主义。当时经济学界认为,在经济增长方面,货币政策相比于财政手段能带来更大的作用。

而这种思想在50年后的今天,仍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如今西方国家在应对经济调控上还是以货币政策为核心,比如现在美国面对高通胀而采用加息的方式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长波周期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经济周期大概在40-60年,而上世纪70年代距今正好相差50年,这也符合他的推论,所以也可以解释出现一些相似的经济现象。

写在最后:

根据荷兰经济学家雅各布•范杜因对康波的划分,他认为离我们最近的第五次康波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性技术创新,自1982年起进入回升阶段,1991年之后进入繁荣,而07年主导国美国繁荣的高点为康波繁荣的顶点,也是步入衰退的拐点。

但是至于10年后到底会不会重现“滞胀”现象,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各国就算面对同样的经济状况,在日后还可能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