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封丘地图
【地名由来】
封丘本为姜封父的封邑,夏启立国时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封丘地当时为封父侯国。
西周
据说姜钜本为炎帝后裔,也是黄帝之师,因佐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而受封——"赐土为氏"、"食邑于封丘"(《封丘县志》)。姜封父继承了祖先的基业,在此地建立封父侯国,后埋骨于此,其坟墓即被称为封丘——即封父坟墓的所在地。
以上所述,封丘之名得名甚早,理论上姜封父去世之后就具备了叫做封丘的条件。所以说可能在夏朝封丘之名就已产生,那么这么地名可能已经存在三四千年之久了!
西汉
虽然得名很早,但是封丘置县却是始于西汉。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说秦末楚汉相争时,屡败屡战的刘老三又一次兵败逃命,在延乡(封丘县城内)遇一翟姓老妇人赠饭解危,突围西遁,得免于难。刘邦得帝后,为报答翟母的恩情,下旨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为"封丘",还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赐名为"翟母井"。封翟母为封丘侯,设于延乡。
翟母,秦朝三川郡南燕县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人。相传,楚汉战争中,刘邦兵败延乡,饥渴之际,遇翟母赠饭进水,成就了一段帝王与平民恩赠相报的因缘故事。刘邦登基,翟母已去世。但与翟母相关的一些物事仍旧在延续,形成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
记载此事最权威的版本为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纪》:"《鲁国都记》云:'卫地之延乡,汉高祖与项籍战败,遇翟母免难之处。'"
"翟母墓,在县内保和街县治西。汉高帝厄楚时,馁甚,母尝馈食及帝,帝业成,母已逝,乃封其墓,置封丘县,县之得名以此。
——顺治本《封丘县志》
"翟母井,在县治西,相传为翟母故宅。明嘉庆二十年,知县朱缙祷雨灵应,率邑人徐图等,建祠以祀,后淤塞。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耿紘祚命匠复凿之,近南北夹一碱坑,而井中水面每高于坑,且水味甲于全城,甘美异常,诚不愧为灵物云。"(1937年《封丘县志》)
建国前后,翟母井仍在南北两大碱坑中间。县政府西北不远,县城北大街方家胡同和周围附近的居民,都吃该井的水。因当时地下水丰富,不用井绳,提着桶即可取水。周围虽为碱坑,但水质甘甜,"水甜为全城之冠"。
翟母井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埋的井旁有一碑。碑阳书"翟母井"三字。有意思的是碑阴文字,或可见时人对之的敬重有加:
"翟母井在县治西。相传北为故宅,今墓、宅均已湮灭。唯井尚存,介两碱坑间,而水味甘美,为全城冠。中华民国十五年,岁次丙戊之秋,第五绥靖区司令孙公德移军驻此。自庵暇随袍绎诸公游览胜迹,敬仰高风,因其命,自庵录方志,笔以识之,刊石标名,用彰永久。
"一饭恩成便有封",封丘县建制来源于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故事,也算一段佳话。
虽然故事略显传奇,但是同类故事在那个时代似乎颇有市场,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譬如经典的韩信漂母的故事,似乎和这个故事十分相近。后来韩信"信既贵,酬以千金",韩信没有刘邦富有天下,但也算是知恩图报了。
无独有偶,历史时针再往前拨个几百年的春秋时代,也有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故事,只是浣纱女舍己为人,没给伍子胥报答的机会——"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投金濑沚,报德称美。"
无论翟母之事是否史实,都不影响封丘得名于姜封父之丘的论断,只是封丘西汉建县源于如此动人的传说,平添几分人情味,也是一种独特的现象。
封丘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为河南省新乡市辖县,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区域面积1220.5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609个行政村,总人口89.02万。北和滑县相接,东北与长垣县毗邻,西和西南与延津县、原阳县接壤,南和东与开封市区、开封县、兰考县隔河相望。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树莓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相思之乡。
封丘风光